从作家到服饰史学者:沈从文和他那本古代服饰学科奠基之作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从词句温暖的作者,到考据严谨的学者,沈从文完成了从作家到服饰史专家的转换。他更是我国服饰史学科的奠基人,然而这本书从完稿到出书却隔了几十年,这期间不仅耽误了学科的发展,更生生熬死了曾经正当最好学术年纪的沈从文……他与他崭新而古老的世界,究竟遭遇了什么?

我们从课本里知道他,但是对于喜欢服饰史的孩子来说,他另外的一个身份才是我们更看重的——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者

1969年12月,沈从文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先期下放的张兆和,赶到沈从文借宿的452高地看望。沈龙朱 摄

在这方面工作是新中国建立后沈从文才开始从事的。可以这么说,一般人眼里的是“前半生”的沈从文,而与古代服饰有关的是“后半生”的沈从文。由于一些我们都知道的历史原因,他后半生几乎不再从事文学创作,转而选择进行文物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萌发的。

说来也是有趣,民国时期的各路文豪,反复从“古代中国”里一夜醒来,开始浩浩荡荡的修史历程,光文学史就修了一大堆(如王国维、鲁迅、胡适、郑振铎等都修过),偏偏服饰史谁都没想到这玩意儿还应该有本专门的史书来整理。所以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虽然修于建国后,却是实实在在地填补了一项极大的空白。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最近的一个版本

生生熬死沈从文的一本书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不定义沈从文为服饰史学者是因为他一开始就不想局限于服饰,他想做是物质文化研究,服饰可能只是他先着手的一块。

他开始将自己的事业中心转移至文物研究的那一年,沈从文46岁,对于从事非体力劳动的任何行业来说,都是正当盛年的时候。思想已经成熟,对于世界也有了足够通透的了解。十多年后,60年代初的沈从文决定正式整理一本有关服饰史的书籍,然而当时的环境不是你想出书就出书的。沈从文在《后记》里说是由于周恩来与文化部人员谈及出国时常常会被邀请去看该国的服装博物馆,然而人家的历史远没有我国悠久,所以就想出一本类似的图书作为文化礼品赠送,所以文化部的人便因势利导地推介了沈从文。

从1964年初开始,前后不到八个月时间,样稿完成,本来以为1964年冬天就可以出版。然而由于当时已经初见后来动荡的影子,对于文化出版尤其涉及这种古代部分的,自然被耽搁下来了。然而这一耽误就是整整十七年,差一点沈从文自己都看不到这本书的出版。原本对于服饰史的学术规划,更是一切付诸东流。

在动荡年代,沈从文被下放,他整理的资料也损失严重,他没有书籍和资料的境遇下仅凭自己的记忆整理,心心念念将来有机会就进行补改。

动荡年代里幸存下来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说明稿校样,沈从文进行了多次修改

当沈从文有几乎再继续这本书的时候,这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考古发现,所以他实际上对这本书又进行了增补。最后1981年才真正得以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印行,当时沈从文已经是79岁高龄了。

1983年沈从文在当年4月因脑血管疾病而偏瘫,却在为增订版而做工作,所以再版后记是他只能口授,当年仍在努力安排让本书可以尽快在大陆地区发行却搁浅。当增订版问世时,沈从文已逝世5年了。彼时,已经是90年代。

一本书,当时以为是后半生的起点,最后却生生熬死了沈从文。

中国服饰史研究的起点、转折点,以及终点

这本书是中国服饰史研究的起点,然而由于最后发行出版迟于真正构想的当年太久太久了,没有什么学科是经得起十几二十年的耽搁的,更何况这个学科本来就生得迟。所以回头看看,这本书还是经典么?如果是,那就是在打脸你我!打脸每一个有心钻研服饰史的人,我们还活在半个多世纪前的60年代的水平上!(这里可以参看一例,一位名为高春明的服饰史专家,请看《这已然不是一个专家神圣不可侵犯的时代,却也不是一个可以诋毁任何人的时代 | 从郝相赫事件谈到高春明》

动荡岁月带给这本书的不仅仅是难产,更有人才的损失。由于沈从文的性格,当时历史博物馆给了他许多协助,他类似于项目主导人吧。和平岁月里做个学术尚有个文人相轻呢,更何况当时,几乎是互相踩着对方的鲜血和生命往上爬啊!

沈从文在1981版后记里特别感谢了三个人——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齐燕铭,是他向周恩来提议沈从文来负责这个项目,并且考虑到沈从文的实际情况要求历史博物馆给予照顾;时任历史博物馆馆长的龙潜,支持沈从文进行专题研究,还抽调美术组协助绘图工作;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的刘仰峤,在后来帮忙沈从文从历史博物馆调到社科院历史所,并且晋升为研究员……可惜由于动荡年代的折磨,而在出版前亡故。

陈云、周恩来、齐燕铭(中)在中南海

也有至今没有死的人,比如196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为了可以进入历史博物馆而巴结沈从文的范曾,他为此天天给沈从文写信表露关心,当时学校认为此人骄傲狂妄,但是范曾的老师刘凌沧一再推荐,所以当历史博物馆进行专题研究时沈从文便让他和陈大章等人一起进行绘图工作。结果很快就遭遇了动荡年代,他便立马将沈从文当作主要打击对象,借此抬升自己。他不惜特辟专栏,给写了几十张大字报,列举了几百条严重错误,说“沈从文头上长脓包,烂透了写黄色小说,开黄色舞会”。

范曾

可见,动荡年代带来的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上的停滞,更有风气的败坏。从此,大家把丧德之行当作“嬉笑怒骂”;把丧德之人看成学问很好。从此,大家也不再鞭笞学术败类,反而觉得你们是在学术争鸣。没有正常的学术环境,拿来的学术进步?

所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不仅仅是中国服饰史研究的起点,更是转折点,如果吾辈不能正本清源,将服饰史研究中的范曾之流清理出去,它也将会成为我们的终点!

这本书该怎么正确使用才好

说到底《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其实只是一本古代服饰研究的大纲式梳理,它是偏论文的,虽然服饰本身相比其他学科容易感同身受多了,但是毕竟这不是一本通俗读物。

所以,请打开目录,沈从文为你梳理了服饰史相关的例证可以是哪些?有各种涉及人物形象雕塑、图像等,以及各种饰物、织物的实际出土。

还有,研究服饰史时对于论据本身的筛选。早在引言里,沈从文就要求我们对于各种资料加以甄别。文字出发的图解是很容易偏颇的,比如其实现在很多发明XX髻的人,犯正是典型的此类错误。还有文字记载和实际使用上的出入,私人著述上的夸大和偏颇等,又如说了八百遍的《簪花仕女图》早在沈从文当时就从衣着妆扮的发展看,认为不是单纯的唐代作品。

热爱用生僻文字附会出一整个脑袋的我国古装梳妆界

以及,研究服饰史的方法论。沈从文的方法其实也是大家最常用的方法,将可以得到的各类型资料进行排比,然后进行文献对比(相关文章《服饰史的谣言从何而来 | 为什么总有人一本正经的瞎编答案?》和《屯堡谎言:服饰史从不在原地等我们》可供参考),综合分析。这个时候,断代单位越小,自然就越真切,那么哪些资料是特别可疑的自然就可以被发现了(本号之前推送的两篇文章《真假唐太宗之迷 | 用服饰史解答画像的年代问题》和《香妃容貌之谜 | 教你用服饰史知识断文物真伪》可供参考)。

并且《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有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就是,明清部分直接糊掉了,连元代都比这两个朝代叙述得更为清晰详细。由于现在大家对于明清部分认知应该会高于其他朝代,所以可以自己去看,就不一一纠错。不过也有历史原因,明清历史距离现在太近,以前一直都不太受重视。

所以,从在这方面来说,这本书对于入门者来说显得有些深奥,对于兴趣爱好者来说有些晦涩。而且这本书还挺厚的,我们能买到的版本一般都是黑白插图的,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实在是浑身上下都写着“放弃读完我吧”。

对于那些看完的人来说,恭喜你看完一本本身已经有历史感的著作。它本身的历史局限性,你看到了么?没看到的话,那几乎可以肯定你看的时候就是过眼文字没动脑。如果你看到了,那你打算怎么突破?我们历史有多长,服饰史也不会比它短多少,足以研究通史的人要么是大家,要么是妄徒。你选好切入点了么?



相关阅读:
学而不厌
世界文化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Email: info@favortelecom.com
Call: QQ 935464818

咨询和建议

咨询和建议

欢迎您给我们任何建议和咨询

尊称: 电子邮箱:

国家:

电话: 内容:
Copyright © 2016-2020 飞华云起世界网(favortelecom.com)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