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霆的新办公室处在广州市的繁华商业地段——东山广场写字楼18层。室内装修气派,窗外视野相当开阔。
一个月前,杨和几名同事从后面的高迅大厦仓促搬到这里,挂起“新飞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牌子。与此同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提供免费电子信箱的163电子邮局(www.163.net)网页上,版权信息中也把邮局主人的名字由广州电信下属的飞华公司悄然换成了新飞网。
两幢楼相隔甚近,走路用不了5分钟。然而,把国有背景的163电子邮局交给平地杀出、在外界看来颇为“神秘”的新飞网,却由舆论的炒作和主管部门的介入而显得颇为周折,迷雾重重。
易主
去年12月18日,广州一家晚报在头版头条显要位置刊出这样一则消息:“广州飞华公司忍痛卖出163电子邮局”。两天前,此笔交易的关键人物、广州电信数据分局局长兼飞华公司董事长张静君女士向一家专业媒体透露:为了163电子邮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飞华公司已将其卖掉。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说法不胫而走。后续报道中,飞华公司确认此笔交易涉及金额高达5000万元人民币,公司为此交纳税金1000万元。
对此,163免费邮箱系统的发明人、网易公司总裁丁磊有足够的理由感到可惜——1998年2月,刚诞生不久的网易因资金匮乏,丁磊忍痛以119万元的价格把免费邮箱系统软件连同www.163.net的域名一起转让给广州电信局数据分局下属的飞华公司。
“本以为交给了伯乐,看来是我错了。”丁磊说。
业界人士曾把1999年概括为中国互联网业的“维生素C(Venture Capital)”年——这是一个大小网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起四处找钱的季节;已经到来的2000年,将是一个“并购年”,上市之路无比难走,盈利遥遥无期,大批做秀者被无情地淘汰,先锋成为先烈,尸横遍野。两个阶段过渡之际,一批精明者将会上演“胜利大逃亡”的喜剧,把网络投资的接力棒交给后来者。如是,飞华的选择理所应当地会引起人们的叫好声——媒体最初的反应验证了这一点。
主管部门却不这么认为。消息爆出一周后,广东省电信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叶国欣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对于此项交易,主管部门事前并不知情。目前,省市有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广州飞华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日前以5000万元出卖163电子邮局一事。若查证该事件属于国有资产流失,省市有关部门将依法严肃查处。今年1月6日,广东省市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团正式进驻飞华公司。
令当事者感到困惑的是,就在此期间,媒体锋头一转,竞相暴露此笔交易中的“惊人内幕”:来势汹涌的买家深圳新飞网是一家于163电子邮局转让合同签订之日(1999年11月16日)才注册成立的空壳公司,至今仍神龙见首不见尾;虽然该公司前面冠以“深圳”两字,具体运作却在广州;买家和卖家几乎是同一拨人马——原飞华公司CIO(首席信息官)与如今新飞网的市场总监都是同一人,即网络界名气日隆的杨震霆(Carboy);更有消息指出,张静君将会任新飞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12月底,飞华员工收到一笔为数不小的奖金,后来又不知什么原因全数收回……
凡此种种,使得业内人士推断,此笔交易存在着卖家花5000万元脱掉国企之壳、为自己赎身的可能。更有消息指出,由于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此项交易已被暂停。
记者在新飞网找到了当事人杨震霆。事件发生后,主要当事人三缄其口,只有杨一人积极通过媒体,极力表明163电子邮局转让的合法性。杨否认了交易暂停的传言:“我是看报纸才知道这个说法的。假如真的暂停,它的影响不仅限于一个公司,整个产业都会有影响。”
杨所言的“产业”,指的是众多电信背景较强的网络公司:上海热线、天府热线、武汉热线……他们之中,大部分运气较好,由电信部门直接投资,享尽资源优势;有的运气则要差一些——就像飞华,他们由电信的“三产”部门发展起来,一直都是独立运作,自己摸爬滚打。不管是运气好还是不好,由于顶着国企这顶“红帽子”,他们在融资的过程中大多举步维艰。
观察人士倾向于认为,飞华的问题无非在于,它第一个吃了螃蟹,却不巧吃到了刺。
脱壳?
有观察人士认为,不管事实真相如何,飞华对交易程序规范性的忽视是显而易见的:飞华应该料到此笔交易可能会引起人们“左手卖右手”猜测。但也有人予以反驳:购并交易通过秘密的商业谈判达成是国际上常见的做法。如是,在交易之前,飞华就应使交易信息得到某种形式的公开披露。
事件发生后,核心人物张静君对媒体甚为低调。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张表示,事情是很复杂,不便多言,“我们是依法办事,沉默就是我最好的回答”。
消息人士透露,张处在事件的漩涡中心,压力也最大。在内部,张强调,整个交易过程有律师在场;交易方式上,采取人民币到帐、到帐后交易的方式,均保证了交易过程的合法性;交易是经过公司董事会同意的,之所以没有给上级部门打招呼,因为给它打招呼就是为难它,把责任转嫁——能不能卖,该卖多少,谁都吃不准。张决定“一人承担先行者的痛苦”——在公司大会上,张含泪表示,此事后果就由她一个人承担,自己问心无愧。省里要查时,张表示:“不查还不好,最好查清楚了。”
查什么?问题先是集中在163卖得到底值不值。
杨震霆认为,飞华用不到400万元建成了163电子邮局已是奇迹,从投资收益的角度看,5000万元的成交价格,上税后能获得约10倍的高额回报,值了!飞华曾请资产评估公司专门做过评估,结果是电子邮局值870万元人民币;去年,搜狐有意收购163,飞华市场部负责人开价300万元,对方大摇其头,张朝阳更是对手下人言:“这样一个系统,60万元就可以搞定。”后来,搜狐果然有了自己的邮箱系统——当然,仅仅是邮箱系统,而不是163电子邮局及200万注册用户。
杨震霆认为,目前看来,5000万元的价格已开出了目前国内网站转手的最高价。“一个不是很有钱的人家,买了一头小恐龙回来,养到巨大无比,每天要吃掉很多东西,虽然脸上有光,但当有动物园向你买时,卖掉是明智的选择,这对恐龙也是一件好事。”杨震霆说。
然而,不少业内人士认为,5000万元的价格太便宜了。“飞华苦心经营了两年多,有了200万注册用户的潜在资源,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起码值上亿元。即使这样,大家都会抢着去买。”一位网络公司老总对记者说。
贵贱难有定论。由于飞华公司的特殊背景,焦点马上转移到“国有资产流失”这个敏感话题上。
对于风传的张静君将出任新飞网CEO一事,接近张的人士认为,此事的可能性极小。张固然不会死守在一个位子上,但是,照眼下的形势,张转往新飞网,无疑会使舆论的种种猜测落成现实,这对张、对飞华和新飞网都不利。此外,张33岁即出任广州电信数据分局局长,在国有体制中属于少年得志,实属难得,放弃未免可惜。
疑惑
新飞网背后还有神秘人物,杨震霆和飞华员工都向记者证实确有其人。此君名叫王先先,拥有深圳户口,40岁左右,现大部分时间居住在香港,遥控新飞网运作。据传,此君19岁带着100美元去英国求学,并在牛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多年以后,常对人言“现在回想起来,感到后怕”。
杨震霆介绍,王长居海外,见惯了太多媒体造出来的是非。面对163电子邮局转让以后媒体的密切关注,王报以“沉默是金”的态度:“传媒这样报道没什么大不了的,每一件事都去澄清,这样的话还能做什么事呢?”至于163电子邮局未来往哪一个方向走,王的回答是:“Who knows?”(谁会知道)。王背后的资金背景,就成了未知之数。从其付5000万元人民币买下163电子邮局、花600万美金进行升级(每个邮箱容量从2兆升到5兆),继而大肆招兵买马,兴建电子商务网站等一系列大手笔看,背后绝对有财雄势大的主儿。
1月22日,经过多方周折,本刊记者拨通了王先先在香港的电话。王是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亚洲)的执行董事。记者问道:“对于新飞网的投资是王的个人投资还是高盛的公司行为?”王坚决地回答:“这是私人投资。”
王显而易见地谨慎,迄今不想在任何媒体上曝光——包括新飞网在广州东山广场的办公场所——当记者拍摄新飞网工作现场时,员工如临大敌,称奉老板指示,不准拍照。
飞华透露,飞华的投资顾问安达信公司将王先先介绍给飞华,两家接触了几个月,彼此都觉得条件合适,最终达成协议。至于杨震霆等人的过来,完全是交易中的一部分。买任何一个项目相应都会有相应的人力资源过来,否则买家也不会买。
一切都是为了想脱掉“国企”这顶红帽子?对此问题,飞华方面坚持认为,163电子邮局不属于国有资产,此问题并不能成立,“国有资产流失”也谈不上。
飞华的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广州电信数据分局下属的一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做的是买卖传真机一类的业务。1995年,广东飞华电信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50万元,70%是由数据分局工会职工集资,30%是广州电信局工会下属的发展公司(非国有)所出,经营上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张静君介绍,“飞华”二字本“非(电)话”之意,用以表明自己的“三产”性质。此后既未增资,也未扩股。
依此说法,163电子邮局的投资主体一开始就没有国有成分,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国有投资注入,没有收到任何一笔电信部门的立项资金,都是靠自己业务发展壮大的。照飞华公司看来,不但没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1000万元的税金反而使国有资产增多。此外,从《企业法》和《合同法》看,只要飞华公司是独立法人,其经营负责人就有权根据市场运作的规律,自行决定企业的内部经营和运作事务。
至于没有和上头打招呼就将163电子邮局卖掉,飞华称,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形势需要。按计划体制内的请示、报批、评审、确认的程序,等报告回来,已不知变了几重天,坐失商机。这样国有资产未能升值,甚至贬值,岂不也是“国有资产流失”?如果说每一样都要打报告的话,飞华绝对不会有今天,也不会树立起品牌。从飞华公司的角度看,4000万元的利润,拿出一部分作为股东花红是情理之中,拿出一部分奖励主要经营管理者乃至员工,也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飞华也不讳言,背靠电信这把大伞,飞华享受到了诸多“体制内”的便利,包括管理部门特别是广州市电信局及数据分局在其成立之初提供的政策上的支持、经营方面的便利,以及其它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虽然不是直接资金投入,但对于飞华公司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过,这种支持可不可以量化为财产权,却谁也无法说清。
另一方面,飞华的领导班子一向由数据分局的领导兼任(1996-1998年,张静君以数据分局局长的身份兼任飞华总经理;1999年至今,飞华现任总经理胡海涛的另一个身份是数据分局副局长)。尽管飞华强调自己在运营上的独立性,这种制度安排无疑使飞华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上打了折扣,行政和企业混在一起。
“话说回来,放到5年前,也只有电信的企业才有机会、有实力搞互联网,这是历史赋予飞华及其相似者的命运。”飞华市场部副总经理郭燕对记者说。
蜕变
张静君对互联网的敏锐嗅觉一直为人称道。1996年6月,张从一个汕头老乡那里听到一个故事。老乡在英国留学,毕业后留在英国。其邻居是英国劳斯莱斯的工程师。一天,此工程师得知将被派到中国广州处理一些业务问题,就向张的汕头老乡打听广州的情况,汕头老乡一一告之。工程师又回到家中在互联网上查广州的资料,结果一无所获。工程师很奇怪:“广州不是城市。是不是一个镇,或者是一个乡村?”
这段故事深深刺激了张。4个月后,广州视窗正式开通,把经营模式定为帮助企业客户上网。此后,在飞华公司内部管理上,张做了一系列调整,大胆启用像杨震霆这样体制外的人才。
对于国内现在风头正劲的免费邮箱系统,张静君更是一个催生者。1997年底,丁磊耗时7个月写成网易免费邮箱系统,走遍天下无人欣赏。无奈中丁磊向飞华公司提出“不用你出一分钱,利润飞华与网易六四分成”方案。张迅速地抓住了这一机会,决定开办免费邮箱业务,提出购买网易的免费电子邮箱,但被丁磊拒绝。
1998年2月,丁磊创业资金告磬,忍痛以119万元把免费电子邮箱系统低价卖给飞华并附带163.net的域名。系统当时设计容量为30万用户,正式开通8个月后就突破了。同年9月,163电子邮局开始了无休止的扩容升级,资金成了令人头疼的东西。1998年底,访问人次达到1000万;1999年6月14日,登记用户数突破100万;其间为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多次清理废旧账号,凡三个月无信件往来的邮箱一律收回。到了1999年底,163电子邮局登记用户数已达180万,交易完成之时,已突破210万。作为免费电子邮箱服务提供商,国内无出其右者。
在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排行榜上,163电子邮局一路风风火火。1998年,在CNNIC公布的国内十佳网站中,163电子邮局名列第三。在最新的CNNIC调查中,163电子邮局排名第四。“1999年的荣耀都应归于飞华”,杨震霆说。
名次的背后,是在硬件和系统技术升级上做超过他人的投入。长期以来,飞华采取的是用企业上网和广告方面的收入来养网站(广州视窗和163电子邮局)的经营思路。事实上,交易完成之前,飞华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资金高度饥渴。在华南众多网络公司中,飞华一直是一枝独秀。
该公司具有广东企业常见的务实精神,自成立就盈利,去年的营业收入在1500万元左右,近两年,组建、维护、经营163电子邮局的总投入则是400万元。靠经营门户站点“广州视窗”节节增长的广告收入以及900多家企业客户(飞华为企业提供上网建站服务)每年交纳的费用来养活163电子邮局,应该不成问题。
尽管如此,到去年11月,飞华公司163之路走到尽头。当月16日,飞华公司与深圳新飞网公司签订买卖合同,将163电子邮局连同Supercool免费个人主页系统、PCICQ和主要人力资源“打包”,售价5000万元。表面看,相比创业者丁磊,经营163电子邮局近两年的飞华公司的确赚了一大笔。
为何急于将如日中天的163电子邮局卖掉?至少一年前,飞华的领导层还没有这个打算。1999年年初,张对来访者透露,1998年底,有一家国际公司有意参照微软收购Hotmail的模式以约9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当时有30万用户的163电子邮局。张认为,163电子邮局暂时不会走这条路,其特殊的体制背景决定了只有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互联网世界,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现实情况的发展使得张很快改变了这一思路。在内部,张多次讲到,163电子邮局不仅仅属于飞华公司,而是属于整个中国互联网的,自己有责任把它交给一个空间更大、资金实力更强的投资者。
杨震霆透露,尽管飞华的发展可谓顺利,其实,从1998年9月开始,163电子邮局扩容即遭遇资金难题,搞得不能进行根本性的扩容。作为独立法人,飞华固然享受到独立运行的好处,但在急需资金时,却不能得到上级的资金支持——广东电信的战略部署图中显然没有飞华的位置。长期以来,广东电信“重点的重点”都是搞视聆通(www.21cn.com的前身,省电信管理局局长和副局长分别出任董事长和副董事长、局长助理担任总经理),往里投了七八个亿下去,在报纸上整版整版地打广告,路牌广告也全是视聆通,他们认为www.163.net是“不务正业”。
去年7月,中华网在Nasdaq成功上市,中国网络概念一时热得发烫。这使逆水行舟的飞华人兴奋万分。据杨介绍,从7月底开始,飞华公司开始与投资者洽谈163电子邮局的合作、合并、融资或出售的多种可能性。
然而,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去年9月讲话之后,一些本来想投钱的投资者都缩了回去。飞华处于一种内外交困的境地当中:既不能对外融资——不管怎样,飞华都是电信局的企业,管理者现在又是双重身份,当然要服从信息产业部这个最大的领导;也很难对内“开放”——国有资金的选择性一向很小。飞华不愿选择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163电子邮局的价值随时可能消亡。新飞网就在这个时候“适时”地出现了。
未竟
如今,事情的复杂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对于主管部门为何揪着飞华不放,新飞网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这完全是长官意志所为。“主管部门也不希望163电子邮局被卖掉,希望它不要跑得那么猛。因为在它底下好控制一些。”更何况163与21cn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在最新的CNNIC调查中,163电子邮局排名第4,21cn排名第7。在广东,21cn当然希望能做老大也必须做老大,叫一个下属单位超过,面子上过不去。在广东电信尚未最后完成管理局和电信公司之间政企分离的现阶段,裁判员和球员角色集于一身,“主管部门”很可能具有心理倾斜。
飞华员工一再强调,发生在飞华身上的故事绝不仅仅是一个个案——在中国电信业庞大的体系中,飞华这样的公司有很多。关键是什么样的安排,更有助于中国互联网业的整体成长。
有业内人士认为,飞华事件,是下级推着上级走,是市场和企业唤醒守夜人的典型事例。在面对WTO的国际竞争中,政府和守夜人先走一步,市场和企业的发展就会更稳、更快、更好!飞华个案却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实:企业已动,政府待行。
现在,163电子邮局售出一事是否违规,有关部门尚没做出结论。张静君告诉记者,她估计自己能得到一个中性的结论,比如程序上违规(交易事先没有让上级单位知晓),但不会扯到“国有资产流失”这个大帽子上。
但愿如此。
- 中国人对于霍金的哀悼后,BBC记者很快就抛出了下面两个奇怪的观点2018-03-14
- 回看互联网的这20年。2018年写2018-03-10
- 互联网一段陈年历史,记互联网初兴时代飞华和163.net时期的张静君。2018-03-10
- 关于飞华电信公司,一个字,作为互联网的孵化器,它名副其实2018-03-10
- 最早想出的名字,第四个才是腾讯2018-03-09
- 为什么炮弹爆炸时不能直接趴在地上?杀伤力最强的是地面冲击波。2018-03-02
- 中国的民用航空之路。2018-03-01
- MA60支线客机 新舟60。2018-03-01
- 可怕的太空死亡方式: 你绝对没有想到!2018-02-17
- 小鸟离巢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