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滩与薄熙来
大连金石滩
当年开发凉水湾,排除艰险万万千。
而今囹圄空嗟叹,何时重返金石滩?
------
以下资料系转贴:
薄熙来任辽宁省金县县委副书记时期在金石滩。
------
辽宁大学老校长冯玉忠回忆说,1987年,薄熙来还在金县当县委书记时,冯玉忠带着辽宁大学的百人考
察团去大连考察,薄熙来邀请他去当时一片荒芜的金石滩。薄熙来指着荒地对冯说:“几年后,我把这里变成国内最大的旅游度假村。”冯玉忠心里嘀咕:“这不是
想入非非嘛。”然而多年后,当金石滩真的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旅游度假村时,冯不得不叹服:“我的思路一般还是比较超前的,但事实证明还是不如薄熙来。”
------
金石滩,永远的黄金海岸
2012-05-02 本文行家:梁迎春_老狼
我是金州人,说事喜欢从老家说起。
小时候对旅游的印象就是可以不上学,把书包里面课本倒出来,装上吃的喝的,然后到城外景色美丽的地方玩上一天。
我是金州人,说事喜欢从老家说起。
小时候对旅游的印象就是可以不上学,把书包里面课本倒出来,
装上吃的喝的,然后到城外景色美丽的地方玩上一天。老一辈人管旅游叫“远足”,我们小时候叫“野游”。再后来,“野游”便说成了旅游。在我的记忆里面,春
草萌生的日子里,能到城东十里的响水观去旅游,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幸事。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自行车,只能步行。如果再能到观音阁,可以自豪一年。金州的古八景
给后来人留下了一个旅游的好去处。过去的年月虽然贫穷,到了春天野游的这一天,每个人的心里还是很愉悦的。
说起旅游之事,一九八四年应该是一个不能忘记的年份。许多大
连人知道了在金州的黄海之滨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凉水湾,凉水湾在满家滩乡境内。那里的海水澄彻凝碧,那里的沙滩柔软金黄,那里的奇礁怪石造型生动而奇特。
于是,生活刚刚富裕起来的人们纷纷涌向了凉水湾,投身到大海里面戏水弄浪,在这青山绿野之中踏春采风。
也是在一九八四年,一位新上任的县委书记薄熙来同志来到了凉水湾。一
踏进这山海之间,他立刻让这壮美的山海奇观震惊了。海风习习,宜人的水光山色,那一处处矗立于波涛之中的奇礁怪石,或气势磅礴,造型恢宏;或小巧玲珑,精
美剔透。就连散落在沙滩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也是五颜六色,就像一颗颗小精灵。心灵已经被这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感动的薄书记情不自禁地端起了手里的相
机,按动了快门,拍摄下了这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照片。要知道,当年酷爱摄影的薄熙来还是中国青年摄影家协会的理事,他拍摄出的那一幅幅具有相当水平的照片以
“郑重”为笔名发表在《半月谈》杂志上。这组照片一下子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是哪儿?怎么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这儿是凉水湾,凉水湾就在满家滩乡境内。满家滩乡是当时金县最贫穷的一个乡镇。这里姓满的并不多,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满家滩,滩不满,小碟子小碗小心眼”。这里并不是穷山恶
水,这里是青山秀水,靠着山,守着海,十里大沙滩,人们竟然受穷。在那一刻,薄熙来就产生了开发金石滩的念头。这么好的自然风光,这么独特的奇石美景,为
什么要让她躲藏在深闺人未识,为什么不把她开发出来,让人们走进这个海洋的天堂,为这里的老百姓造福……他送了这里一个崭新而美丽的名字——金石滩。意思
非常明确,这里的石头如同金子一样珍贵美丽。
金州人不应该忘记,转过年来的一九八五年,在金州这块土地
上,诞生了全中国第一个县级旅游局。开发建设金石滩的序幕拉开了。这里是一片神奇的旅游处女地,当她的神秘面纱渐渐地揭开时,她的真面容也脱颖在世人面
前。金石滩有着十三华里的风景海岸线。在这十三华里的风景海岸线上,矗立着无数巨礁怪石,峭壁巉岩,四个大景区,一百多个著名景点。当时通往金石滩只有一
条土路,第一批进驻金石滩的十几个同志们没有住的地方,只能住在敬老院里。因为刚刚组建,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没有通勤车,没有食堂,常常吃不上饭。同志们
只好到海边去捡海浪打上岸来的海带当菜吃。饭做夹生了,老海带也嚼不动,只能怪自己的牙齿不尖利。因为海边潮湿,睡觉的被子潮湿得能拧出水来,不少人的身
上都生出了红疹子。同志们没有一个叫苦的,大家睡不着觉时,买上一瓶酒,凑作一堆谈天说地侃大山。同志们相信,金石滩肯定会有星级的宾馆酒店,到那时,咱
们再也用不着住在敬老院里当老人了。
那时候,条件艰苦,物质也匮乏。负责招商的于明政要接待一个日本客人,因为没有吃的,他在海边渔船上买来了一条鱼,就在海水里洗了鱼,然后到食堂做熟了,招待日本客人。日本客人感动得不行,把合作项目谈成了。
我能走进开发金石滩的队伍,成为第一批旅游战士,得益于文学。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一九八一年发表了处女作,一九八四年,我的小说发表于《鸭绿江》月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如果能在一本省级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一夜间,小城的人几乎都知道了你。在那当时,薄书记要拍摄一部金石滩的电视风光片,要找一个能写脚本的人。我很幸运,因为文学,我走进了金石滩。一个月以后,一部长达四十分钟的金石滩的风光片拍摄完成了。在辽宁电视台播出以后,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因为当时我是被借调而来的,只有二十天的时间,风光片做成了,我也该走了。薄书记挽留了我,留下吧,旅游需要宣传,把你的才华都为金石滩贡献出来吧。
我留下了,我与王心令的任务就是为那一百多个景点命名。其实许多人不知道,金石滩的那些给人们留下记忆的景点有不少就是薄熙来亲自命名的,像“贝多芬头像”、“刺猬觅食”、“大鹏展翅”、“仙人肘”、“神龟寻子”……都出自这位县委书记的头脑。我
们还肩负着一个使命,那就是负责为金石滩编写民间故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在《海燕》杂志社当过文学编辑的于耐寒老师就是编故事的高手。像“凉水湾”
的故事,还有“九龙壁”的故事,“定海神针”的故事……都是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的民间故事也是那个时期挖掘整理的。
金石滩的开发建设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她是项工程,一项综合工程。在开发建设的同时,薄熙来没有忘记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艺术的开发,地质科学的开发。在艺术家眼里,金石滩就是神力雕塑公园,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奇观。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作家艺术家陆续来到金石滩。中
央美术学院的著名雕塑家傅天仇教授来到金石滩以后,他被金石滩的美景惊呆了,他把“神力雕塑”一词写进了他主编的《美术大辞典》里。他不顾年事已高,风尘
仆仆多次来到过金石滩,为金石滩地学美学大会的召开,奔走呼号。有一次,他走到一个海湾,看见了一块白色的巨石。那石头上面,似乎奔腾着无数匹骏马,隐隐
约约若隐若现,是上帝雕刻的大自然抽象主义的杰作。他给这块巨石取了一个名字“奔马石”。傅老到金石滩,他都要看一看这块他钟爱的“奔马石”。这一次,他
看到了巨石上面有油污,他亲自带来了清洗用的汽油,洗去了石头上的污渍。要知道,那时候傅老已经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
在全国举办的导游员比赛大会上,金石滩的导游员王红梅没有按照惯例去演讲,她给大家讲的就是傅天仇先生为海湾里的奇石洗去油渍的这个故事,最后让她赢得了比赛,成了全国十大导游员。
一九八五年,金石滩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
记的胡耀邦同志为金石滩题词。当我看到题词墨迹的第一眼,就为胡总书记的精湛书法艺术所慑服,他是认真研习过书法的人。从那以后,江泽民总书记,万里委员
长,薄一波副总理,谷牧副总理,钱伟长副委员长,张爱萍副总理,马文瑞副主席,程子华副主席,杨汝岱副主席,程思远副主席,王光英副委员长等十几位党和国
家的领导人相继为金石滩题词做诗。他们不仅有书法的功底,他们为金石滩的题词也可以说是精品。
谷牧副总理写的那首五言绝句,真是让人叫绝。
水韵金石秀,
风雕九亿年。
辽东一奇景,
造福新大连。
一代儒将张爱萍将军,他一笔大草,如同蛇行龙舞,“风景这边独好”一句毛主席的词句,写出了军人“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
已经给自己立下“三不”规矩的万里同志,看了金石滩的美景,也忍不住破了自己“不题字”的规矩,为金石滩写下了“好风光”三个大字。
还是一九八五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所长马宗晋与妻
子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张淑媛教授来到了金石滩。不能忘记这一对与地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学者,他们对金石滩倾注了大量心血。金石滩十三华里风景海岸线,是浓缩
了九至三亿年地球进化的历史。不能忘记因为患病,眼睛已经接近失明的张淑媛教授,她在丈夫的搀扶之下,来到了龟裂石跟前。她用颤抖的手指抚摸着龟裂石,嘴
里喃喃地念叨着,我看见了,这块龟裂石是红色的,她真的是太美了……
写到这儿,不能不写十年前的一九七四年,美国科学院地学部主
席柯劳德教授风尘仆仆来到中国,来到了大连。柯劳德教授要看中国地质科学的新发现,于是,相关部门把他带到了荒僻贫穷的凉水湾。凉水湾有什么?这儿有一处
地质奇观龟裂石。当这位来自远方的地学老人走近了龟裂石时,他的手颤抖了,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抚摸着那块呈现着绯红的巨石时,他说出这样一段话,我走遍了
全世界,这里的龟裂石是块体最大,色彩最美丽的。在世界地学大会的讲坛上,柯劳德教授情不自禁地讲起了中国的大连,大连沿海有个小渔村,在那个地方,有一
块绯红色的龟裂石。世界上所有出露的龟裂石都已经褪色了,而只有中国的这块龟裂石保持着她的原始状态和颜色。那次地学大会过后,金石滩的这块龟裂石不仅成
了中国的第一奇石,也成了世界奇石,真正的天下第一奇石。那位美国人走了之后,当地人也觉得他们眼里的这块龟裂石确实与众不同。想当年,因为学大寨兴修水
利,那些石头让他们炸掉了不少。至今有的石头上面还残留着炮眼,就差没放上炸药崩了。柯劳德教授走了之后,当地人做了一个大铁笼子,把龟裂石罩了起来。他
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数年之后,天下熙熙攘攘的人就是为了看这块石头,而到金石滩来,旅游产生的效益海海地流到了金石滩。当年,一直在病中的张教授有一个心
愿,那就是在金石滩召开地学世界年会。
然而,张教授的愿望没能实现,她因病情太重,与世长辞了。一
年之后,金石滩召开了一次全国地学美学研讨会。中国科学院来了七位学部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古元、还有方成等一批国内顶级的大艺术家,也光临这次盛
会。在会上,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郑彻先生宣读了论文,为了纪念他的老师张淑媛教授。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篇论文,他专门论述了金石滩的龟裂石。我
不懂地质,但是,郑教授的论文我却能听懂。龟裂石诞生于六亿年前,六亿年前,地球进化到了一个非常的纪元。那个纪元是我们中国命名的,叫震旦纪。震旦纪,
地球进入了快节奏发展的时期。那时候,因为是生命诞生的初始阶段,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是红颜色的。人们喜欢用红色象征生命,我想,也许与那个不同寻常的纪
元有关。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如同火一样的炎热。当年的沼泽地,被高温灼成了深达一米的龟裂,成了今天的沉积岩。世界上能发现的那个时代的沉积岩都发生了变
化,而只有金石滩的这块沉积岩完好地保留了震旦纪那个时期地球的风貌。我觉得郑教授宣读的不是论文,而是一篇文学作品。金石滩如果没有她的价值所在,也不
会有那么多的政治名人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刚刚开始开发建设的金石滩尽管荒凉,我也对她充满了爱慕之意。
仅仅经过了几个月的开发建设,一九八五年的夏季到来之时,金
石滩开业了。开业那天,已经有些名气的得胜农民铜管乐队为金石滩吹吹打打,鼓乐震天,金石滩上涌来了潮水一样的观众和游客。说句心里话,人们只知道从前的
小渔村,如今已经有了规模,有了旅游区的雏形。谁知道我们这些人为她付出了汗水和心血。薄书记亲切地称我们为“旅游战士”。
不能忘记的还有金州人民。年年开春时节,金州人都要到金石滩
来植树。金石滩风高浪大,土中水中盐碱又高,树种了一茬又一茬,可存活下来的并不多,于是,树死了只有再栽。金石滩开业时做过统计,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五
年间,有二十多万金州人来到金石滩植树。如今金石滩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树木,那是金州人的汗水养活了树木。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金石滩那繁茂的
黑松林,是金州人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才成长起来的。
金石滩开业的那年,许多人在为她忙碌。中国名山大川多得是,
而金石滩则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区。对一个旅游新区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漫长的过程。金石滩是应改革开放之运而诞生,开发者应该把金石滩推到改革开放的风
口浪尖之上。为了金石滩,许多人也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在短时间内认识金石滩,发现她的价值,“旅游战士”也成了金石滩的宣传员。大连书
法界的“三于”于植元先生亲笔写下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宾至如归,纷至踏来”;于涛先生题写了“积玉”二字,还有于培智先生题的“锲而不舍”。于植元
先生甚至参与了金石滩的命名。那块“达摩面壁”的巨石,就是于先生留下的智慧。
许多人不知道,一
九八五年的春节,薄书记与爱人一起回到北京过年。就在大年初三这一天,薄熙来与爱人一起推着自行车手里提着糨糊,拿着金石滩的招贴画,走到显眼处,就贴上
一张。招贴画上是一行醒目的大字:“百闻不如一见,一见必游金石滩。”在北京,旅游局的同志们看到了这一幕,金州区委书记与妻子一起张贴宣传金石滩的招贴
画。他们夫妇甚至有些不好意思。为了金石滩,为了一个旅游新区的建设和宣传,薄书记做到了呕心沥血。没有人不感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在过大年
的日子,县委书记薄熙来竟然做到了。后来,辽宁文学界的作家知道了此事,说了一句由衷的话,一个领导干部能做到这一点,足够了……
为此,傅天仇先生写下了“海水有奇志,顽石可成金”。
金石滩也确实有文化品位,发现认识这块旅游处女地,以至后来的发扬光大,政治家、文学艺术大家也起到引领作用。
大连的著名作家达理夫妇把他们的老师、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九公之一的吴组缃先生请到了金石滩。陪同吴组缃一起来的,还有宗璞等几位名家。
吴组缃一到金石滩便诗兴大发,一连作了几首诗。
一
数度到大连,
不知金石滩。
今日来相见,
山海真奇观。
二
幸游金石滩,
大气何新鲜。
奇石拟怪兽,
飞奔向海天。
在金石滩的日子,吴先生写了好多诗,甚至写了金石滩的鹅卵石,金石滩渔民的生活。
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先生更是长篇累牍地写起了阐述歌颂金
石滩的理论文章:“祖国自然美无限丰富,问题在于是否可以发现它、热爱它,从而把它当做对人对己的审美对象,也就是一种审美教育。金石滩具备了十分优越的
审美价值,对我来说具有相对无限性的魅力。短时间的游览,使我觉得在这里从事建设的同志们拥有值得羡慕的精神享受,也就是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环节。”
因为不懈努力,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认识了金石滩。那个夏天非常火暴,金石滩仅有的一个酒店里面住满了客人,餐厅里也是人满为患。没有办法,只能轮着就餐,有时候,要排上三拨,才能吃上饭。有的服务员都累得晕了过去。
有一次接待一个会议,因为出了点差错,有
人把意见反映到了薄书记那里。脚腕子严重扭伤的薄书记拄着拐杖来到了金石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真的,谁不知道薄书记的严厉。他批评起
人来,往往一点情面也不留。这一次,薄书记把大家召集起来,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薄书记没有批评任何人,他只是语重心长地讲述着金石滩的艰难开发过程,大
家付出了多少努力,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这些服务员都是临时从当地招来的渔家姑娘,一下子由渔家姑娘转变成服务人员,她们也在短时间内适
应不了。她们也确实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薄书记的语重心长,他的入情入理让孩子们感动得都流下了眼泪。这些渔家姑娘们,为了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一些,她们在
脸上涂抹了许多粉脂。一流眼泪,满脸都是横一道竖一条的花痕。放心吧薄书记,我们虽然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我们会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适应新环境。薄
书记也笑了,他对这些朴实无华的渔家姑娘是很有感情的。她们仅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走上工作岗位,确实不容易。天天早晨,姑娘们起得很早,提前做好准备。
晚上也休息得最晚,一直忙碌到深夜。也许这些渔家姑娘不如城市里的女孩子们那样时髦,但她们为金石滩的初期开发建设,以及后来的接待服务,做出了很大贡
献。
也是在那一年,许多艺术家来到了金石滩。最有名的春风笔会,
写红高粱的莫言来了,写棋王的阿城来了,还有郑万隆,宋学武……辽宁青年作家笔会,集中了辽宁最优秀的作家,聚集于金石滩。张贤亮,叶楠,张石山,金河,
王中才等一大批国内优秀作家,他们在金石滩写作,在金石滩浏览水光山色。作家们搞了这样一个活动,每一个人都要为金石滩留下一句至理名言。记得军旅诗人叶
楠面对着大海,他的表情庄严,他深深地朝着大海鞠躬敬礼。他说,我当了三十年的水兵,我对大海充满了敬意,大海,请您接受一个老兵的敬礼……叶楠写下了
“大海礼赞”四个隶书大字。
张贤亮用他独特风格的笔触写下了“越过暗礁有奇观”的题词,
接下来,许多作家们纷纷留下了自己的签名。来到金石滩的人们只知道金石滩有山海奇观,只知道这里的空气清新,这里的海水清澈,这里的海风习习,海浪骀荡。
他们享受的只是金石滩的表层,对于金石滩的深层理解,作家们会写诗作赋。地质学家们从科学的层面上理解她。政治家独具慧眼,真正发现金石滩内在的价值。
来到金石滩的作家们或许不知道,在他们之前,曾经有一位作家到过金石滩。他叫闻山,人们已经不记得他了,他就是那位文革期间写“风庆轮”的作家。人们似乎已经将他淡忘了,但他为金石滩留下了诗作:
龙吞两海鲲鹏飞,
盘古神功石勒碑。
甲午英魂犹有泪,
乾坤再造显天威。
当年一颗火红的、孕育着生命的星球,如同一个怀春的少女,她
的热血奔涌。如今,世界上的人们都用红色象征生命,红色应该象征生命,红色也是生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注定。如今,所有生物的鲜血也是红色的,不能不说这
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恒定。听着大海的潮声,如同聆听一首有关生命起源的颂歌,随着那古老的旋律进了自然的天国……震旦纪,在这里能够找到生命的痕迹……
张大千关门弟子、中央美术学院唯一可以带书法研究生的著名绘画大师梁树年先生待在金石滩一个星期,专门为金石滩做了一幅六尺画作。他这样题的诗:
谁说天不老,
沧海变桑田。
欲寻亘古迹,
惟有金石滩。
为了争取金石滩能够进入到更高的层面,刘志红和我等几个同志
在北京一待就是半个多月,住在国务院第一招待所里,我们就是要争取把金石滩列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里面。白天就跑建设部,晚上就回到招待所写材料。整整半
个月,本来房间里还要安排别的客人,可是,是我们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招待所的服务员,他们没有往里面安排别的客人。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在一九八八年的八月,国务院批复下来了,金石滩作为四十二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她排名第一位。
也就是这一年,金石滩的游客达到了一百万人次。许多人不会忘记,大连第一个全景环形影院,也在金石滩落成了,第一栋日本进口的绿色别墅,也在金石滩落成。说句心里话,后来者不知道,那时候,哪里有什么通勤车,几十公里的路途,有时候就乘坐部队援助运送树苗子的卡车。
金石滩的旅游思路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末,他们已经开始研究旅游方式的转变。这是一个大的课题,中国的旅游业,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外世纪初的水平,仅仅是观光旅游型的旅游不会有大的发展和作为。
要学习外国旅游业的先进经验,也要搞我们度假休闲型的新型旅游模式。在工作之余,他们尝试着搞旅游开发区的建设模式。于是,他们一边调研,一边与上级旅游
部门协调,与青岛,与厦门等几个沿海城市沟通,共同研制出了新中国诞生以来第一个旅游新模式,那就是搞区域性的度假休闲型的旅游模式。金石滩人出头露面,
把这份材料报到了国务院。这是一次引领中国旅游业改革的新模式、新尝试。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经过调研,国务院也做出了批复,同意先在中国十
四个沿海城市搞旅游度假区。这就是中国旅游的试验田,也是对旅游行业的一次革命。